首页
ky体育下载使用方法
ky体育官方平台网页
研究人员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法学刊物
法学教育
ios开云
搜索

 

English

ios开云下载

ios开云怎么下载

《法学》2025年第8期要目
字号:

 

目   录

法治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关系探究(陈金钊)

司法裁判适用一般人标准的理论证成(杨贝)

高校规范人工智能使用的法治化路径(孙平)

行政复议决定书应如何公开(梁艺)

违法性怀疑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意义(孙国祥)

“侮辱型”网络暴力行为的入罪分析(范洁)

论非婚同居财产共同体的清算规则(王战涛)

票据无因性原则的理论反思与立法表达(曾大鹏)

基于常识的刑事诉讼数字化变革(郑曦)

公权说视野下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行使机制改革(巩固)

国际海洋法法庭特别分庭的权能扩张问题研究(王吉文)

 

 

法治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关系探究

作者:陈金钊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内容摘要: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需要法治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融贯。法治思维的诸多悖论需要运用辩证思维来化解。虽然法治思维与辩证思维是不同的思维方法,但是法治思维中蕴含辩证思维的运用。法治思维的共相是据法思考,基本框架是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据法思考不是单向度根据制定法的思考,而是“法律注我,我注法律”的思维过程。据法思考之“法”并非现成的制定法,需要在语境中重新定义。法律运用是一般法律的具体化,包含人与法、法律与社会的互动。辩证思维为解决诸多基于形式逻辑的悖论提供了可能。语境中的法治思维,既要秉持据法思考的基本框架,也要正确使用辩证思维,认真贯彻持法达变等规则。

关键词:法治思维 辩证思维 据法思考 法律思维规则

 

司法裁判适用一般人标准的理论证成

作者:杨   贝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内容摘要:一般人标准指以一般人的认知、行为作为涉争行为是否正当的判断标准,在司法裁判中被广泛援引,是诸多关键判断的重要理据,但是其含义、适用范围,以及作为裁判理由的性质始终未被清晰界定,因此一般人标准的司法适用有待证成。一般人标准的司法适用可从经验与先验两种进路证成。在经验进路中,一般人标准凭借其被广泛适用的实践本身,以及一般人与从众、多数决等人类历史经验的深度关联获得正当性;在先验进路中,一般人标准的正当性主要来自其与现行法律体系的价值、原理相契合,能够增进法律体系的融贯性。经证成的一般人标准,成为法律人普遍接受并明确引用的基本原理,以及立法的基本指引,其承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

关键词:司法裁判 裁判理由 一般人标准 实质性理由 经验法则

 

高校规范人工智能使用的法治化路径

作者:孙   平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内容摘要:为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学术不端风险,我国高校在权力—权利关系下制定的行政式校规与英美高校在权利—权利关系下制定的合同式校规存在根本差异。行政式校规面临双重合法性困境:形式上,现行法律中的“他人”不包括人工智能,将直接抄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定义为“剽窃”违反了职权法定原则;实质上,行政式校规忽视了性能型风险的技术原理与科学共识,无法良好协调国家、高校、学生三方利益。破解双重合法性困境需要明晰高校管理权力和办学自主权利的双重属性及其法理性质;依法行使高校管理权力,严格规范强制自动检测;正确行使办学自主权利,制定宽容多样的权利—权利规范,平衡和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通过制定人工智能使用指南开展素养教育。高等学校规范人工智能使用的出路不在于动用权力划定禁区,而在于根据人工智能的性能水平,行使办学自主权利动态定义教育的基准线。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 高校校规 法治化路径 办学自主权 受教育权

 

行政复议决定书应如何公开

作者:梁   艺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

内容摘要:在主渠道定位的改革目标下,新《行政复议法》第79条第1款规定了行政复议决定书公开,旨在实现对复议活动的有效监督,促进复议公正性。然而,实践考察显示,地方制度层面的规则分歧与复议机关实际公开文书的区域性差异确实存在,这与新法第79条全面公开的立法原意并不相符,也表明复议决定书公开区别于既有制度的特殊性亟待解释。复议决定书公开不同于一般的政府信息公开。复议决定书是基于对原行政行为的复审而产生的政府信息,它的公开将事实上产生公开原行政行为的效果,新法由此确立了“依附性公开”的前提,即复议决定书公开与否的裁量,应将原行政行为的公开情况纳入考虑。复议决定书的公开也不同于裁判文书公开。两者价值取向不同,前者包含更高强度的适当性审查内容,是以听取意见为原则的结果公开。复议决定书的公开规则应当考虑其特殊性,包括匿名公开及其例外、适用“可理解性”作为区分处理标准;同时,复议决定书不予公开的情形需要受到严格限制。

关键词:行政复议决定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依附性公开 准司法信息

 

违法性怀疑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意义

作者:孙国祥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法学院

内容摘要:随着违法性认识理论研究的深化,违法性怀疑的性质以及对责任的可能影响正成为一个新的重要议题。将行为人违法性怀疑一概认定为具有违法性认识,并不公允;但如果将行为人违法性怀疑一律认定为违法性认识错误,也不尽合理。违法性怀疑是一种介于有违法性认识和没有违法性认识之间相对独立的第三种违法性认识形态。在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场合,行为人因欠缺违法性认识,其责任的有无或轻重取决于行为人有无潜在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如存在违法性怀疑,说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已经具有或然性认识,从而为行为人违法性意志的抉择提供了选择可能性。此时分析的重点不再是违法性认识本身而是违法性意志(对违法的态度)。在违法性怀疑的情况下,违法性意志决定了行为人责任的有无或轻重。可以根据违法性怀疑形成的原因、行为人有无履行排除怀疑的义务、怀疑事实上能否被排除以及有无陷入违法性认识错误等情况,分别认定行为人的违法性意志,进而认定对行为人责任的影响及责任的有无或轻重。

关键词:违法性认识 违法性怀疑 违法性意志 违法性认识错误

 

“侮辱型”网络暴力行为的入罪分析

作者:范   洁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内容摘要:“侮辱型”网络暴力行为的入罪必须符合侮辱罪的构成要件。网络暴力中的“暴力”不是刑法效力上的规范概念,也不满足侮辱罪中的“暴力”方式,但能被该条中的“其他方法”涵摄;侮辱既是行为要件也是结果要件,语言表达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官必须立足于特定语境,从社会一般人的视角判断是否对被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贬损。行为人的网络言论因被转发、点击而介入他人行为的情形,不存在客观归罪,也无需通过累积犯这一概念进行诠释,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只是限定处罚范围的特定方式。对他人权利可能造成侵害的网络“以暴制暴”行为,不能通过正当防卫权的行使出罪,也不能通过期待可能性理论出罪,在满足比例原则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言论自由权的正当行使出罪。

关键词:“侮辱型”网络暴力 侮辱罪 网络言论 社会一般人视角 言论自由权

 

论非婚同居财产共同体的清算规则

作者:王战涛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内容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法释〔2025〕1号)第4条作为同居析产的唯一实体法规范,尚存诸多疑义与缺陷,亟待教义学澄清。该条构造的是清算共同体意义上的非婚同居“财产制”。对同居共同财产可依其分割场景作出共同共有或按份共有之解释。在归属基准上,共同出资购置通常以共同取得合意为基础;对共同劳动所得可作按份共有推定;财产混同包括混同事实与混同程度两个要件。在分割依据上,出资比例可推翻财产的名义权属;综合考虑因素可修正出资比例的刚性权重;《民法典》第309条或第972条规定的等额分割规则在无出资比例场合可予特殊适用。在共同体债务上,同居共债可适用《民法典》第1064条或法释〔2025〕1号第4条第2项规定的财产混同规则;对个人债务领域的经济补偿、扶养利益、损害赔偿可通过类推适用《民法典》第1088条、第1090条予以证立或结合法释〔2025〕1号第4条第2项规定的综合考虑因素予以认定。

关键词:非婚同居 同居析产 按份共有 出资比例 综合考虑因素

 

票据无因性原则的理论反思与立法表达

作者:曾大鹏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内容摘要:关于票据无因性原则的内涵长期以来聚讼纷纭,对此亟须澄清票据绝对无因性与相对无因性、内在无因性与外在无因性的真实含义,并辨别票据无因性与独立性之间的关系。通过类型化分析可知,直接抗辩说对票据无因性与票据抗辩之间关系的认识有欠妥当,因为票据的直接当事人不得享有诉讼时效消灭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先诉抗辩权以及三种特殊情形下的不当得利抗辩,而票据的间接当事人则将享有权利滥用抗辩、无对价抗辩、非善意取得抗辩以及知情抗辩。在立法上,《票据法》第10条等条款作为管理性强制性规定应予保留,并通过“三步走”的路径完善票据无因性原则,其中尤应发挥票据无因性原则的立法准则功能,统合和协调票据无权代理与越权代理、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质押票据的再背书、票据留置权的善意取得等方面的规范配置。

关键词:票据无因性原则 有因性 票据抗辩

 

基于常识的刑事诉讼数字化变革

作者:郑   曦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内容摘要:刑事诉讼正在经历数字化变革,其间的一些实践对刑事诉讼领域中作为常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形成了冲击,于是在数字时代下是否还要尊重和遵循刑事诉讼常识成了值得研究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刑事诉讼数字化变革仍需符合常识的要求,回归到维护作为诉讼主体的人的利益之目的上,并促进人机之间的协同发展。从基本原理的视角出发,刑事诉讼数字化变革中应重视对公正、人权、效率等常识性的刑事诉讼价值之保障;从基本原则的视角出发,刑事诉讼数字化变革应遵循无罪推定、控辩平等对抗、检察权和审判权独立运行等原则的要求。总之,要在尊重常识的前提下实现刑事诉讼数字化变革,促进数字时代下刑事诉讼的法治化发展。

关键词:常识 刑事诉讼 数字化变革 基本原理 基本原则

 

公权说视野下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行使机制改革

作者:巩   固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

内容摘要:依公权说的观点,资源国家所有权是国家支配国有资源的财产性权力,是具有支配性内容和功能的管理权,主要依公法手段行使,以财产支配为核心,符合改革话语和实践。从公权说角度看,资源国家所有权行使机制改革法治建设的本质是国有资源支配性管理制度的扩展与优化,追求生态保护前提下资源利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主要针对难以物权化的公益性资源,行权主体是不同层级和领域的国家代表,着力构建分级多样的所有者职责履行体系,围绕国有资源支配性管理的实现进行立法完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是为国家对国有资源的支配性管理所创制的综合性信息统计和公示制度,不是物权登记,与不动产登记应清楚区别、各司其职,互通有无。资源国家所有权行使的委托代理实为不同政府主体间支配性管理权的配置与统合,通过清单科学分权、通过监督保障忠实履职,是委托代理机制的核心,需要处理相应权力关系的公法制度和机制。

关键词: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 公权说 行使机制改革 资源确权登记 委托代理

 

国际海洋法法庭特别分庭的权能扩张问题研究

作者:王吉文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内容摘要:国际海洋法法庭特别分庭的三次适用实践均包含了从先前仲裁法庭转向海洋法庭特别分庭的情形,以及特别分庭的适用存在海洋法庭庭长的权力行使因素,体现出海洋法庭对国际法院特别分庭仲裁化制度构造的承继,却又呈现出更大程度权能扩张的立场倾向。海洋法庭特别分庭适用实践中有关咨询意见效力认定的主张,以及有关争端国家在争议海域继续进行引发争端的油气活动不构成《海洋法公约》第83条第3款谨慎克制义务审查因素的主张,可能难以促成对争端的有效解决,难以促进海洋法庭在国际海洋争端解决领域的地位提升,也难以促进国际法的发展进步。与此同时,海洋法庭庭长对特别分庭的适用所具有的促成功能,以及对特别分庭的组建所享有的实际权力,可能会引发海洋法庭庭长权力运用的公平性与民主性问题。当前国际社会可以采用积极发表评论,以及合理推动《海洋法庭规则》修改的相应措施,对海洋法庭特别分庭适用上的权能扩张加以合理应对。

关键词:国际海洋法庭特别分庭 适用权限 海洋法庭庭长 权能扩张

 

Baidu
map